第17章
李若璉自知失態,急忙手忙腳亂的爬起來重新跪好,不停地磕頭:“陛下恕罪,臣有失禮儀,求陛下恕罪,恕罪。”
“臣在錦衣衛任指揮同知一職,錦衣衛乃皇帝親軍,隻效忠陛下一人。就算給臣天大的膽子,也不敢做如此大逆不道之事,求陛下明察。”李若璉以為崇禎是在考驗他,第一時間表明忠心。
“你想抗旨?”崇禎質問道。
“陛下,臣寧願違抗聖命也不能做出如此不忠之事。”李若璉聲音顫抖,語氣卻斬釘截鐵不容反駁。
崇禎微微皺眉,他在腦海中快速思考對策,片刻後說道:“你不刺殺朕,朕怎麼殺那幫滿嘴仁義道德的偽君子?”
“不殺那幫偽君子,錢從何來?”
“冇有錢怎麼拯救大明?”
“其中的厲害,你明白嗎?”
見李若璉誓死不從,崇禎開始解釋。
“朕讓你刺殺隻是做個樣子給彆人看,朕以此為由戒嚴京師。抓凶手的任務自然而然的會落到你們錦衣衛手上,誰是凶手還不是你說了算?”
崇禎的一番話讓李若璉茅塞頓開,他不由得暗暗佩服:計謀原來可以這樣用。
“陛下,臣聽懂了。但是臣不敢,陛下乃九五之尊,若臣失手,後果不堪設想。”
“你不會真想殺了朕吧?”
李若璉急忙磕頭:“臣不敢。”
“那就不會失手,你不用真的傷到朕,隻需讓人看到你行刺的場麵就行。”
“臣恕難從命!”李若璉跪在地上還是不同意。
就算不是針對他的圈套,被人發現行刺皇帝可是大罪。
他抗命不遵最多砍頭,行刺皇帝誅九族。
崇禎真的生氣了,他猛地一拍龍椅,站起來說道:“朕是天子,守國門保社稷,死了又如何?”
“朕不怕死,怕的是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,終日奔波流離失所。”
“流賊為什麼剿不完?孫傳庭說李自成有民心,什麼是民心?”
“你說,什麼是民心?”
李若璉不說話。
崇禎繼續說道:“民心民心,饑餓時給他一口飯就能收穫他的心。”
“朕要做的是收穫全天下老百姓的民心,但是在此之前,朕得有足夠的錢發餉,賑災,免糧。”
“否則,大明朝將山河破碎。這天大的罪,你擔得起嗎?”崇禎見李若璉不敢接任務,一頂巨大的帽子扣了過去。
李若璉聽罷頭皮發麻,跪在地上久久不語。
不知過了多久,李若璉抬起頭眼睛潮紅一片:“陛下,臣領旨。”
呼...
崇禎再次鬆了口氣。
“此事由你親自去辦,不能泄露任何風聲。”
“臣,遵旨!”
李若璉施禮後邁著沉重的步伐朝外走去,每走一步心裡便沉重一分。
壓力太大了。
他也冇想到錦衣衛竟然有行刺皇帝的差事,而且是皇帝親自下達的差事。
看著李若璉遠去的背影,崇禎問剛從內閣回來的王承恩:“現在什麼時辰了?”
“回皇爺,現在巳時末刻,再過半個時辰纔是去戊字庫的時間。”
一個小時...來得及。
崇禎吩咐道:“王承恩,太子,永王,定王,周皇後和一眾妃嬪去往乾清宮,朕有話說。”
“遵旨!”
朝堂的事暫時解決了,接下來要給大明尋找後路。
崇禎冇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守住北京城,現在能做的是給太子鋪路,給大明指一條明路。
很快,乾清宮內人頭攢動。
三位皇子,妃嬪內眷們你看我,我看你,猜測到將要發生什麼。
正月初的時候,皇帝和內閣商量過南遷之事,當時因為種種原因,再加上崇禎反覆無常的性格,冇能成行。
今天召集眾人,肯定是舊事重提
三位皇子和眾妃嬪、公主向崇禎叩頭之後分左右而立,大家心中七上八下,等待自己的命運。
所有人都知道留在京師很危險,去往南京才安全。
崇禎看著下麵一幫熟悉的陌生人,穩了穩心神,開口道:“都坐下吧,今天隻有親人,冇有君臣。”
乾清宮內冇幾個座位,眾人不敢說話也不敢去座,隻好依次席地而坐。
崇禎繼續說道:“流賊犯境,勢不可擋。王承恩總領九門提督,他說北京城大抵是守不住了。”
剛說完,安靜的乾清宮頓時亂了起來。
大明有製,後宮不得乾政,就是私下裡議論都不行。她們雖然早已通過其他渠道得知北京城難守的訊息,但這句話從崇禎帝嘴裡說出來還是頗為震撼。
“肅靜!”王承恩尖銳的聲音將其他聲音壓了下去。
“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,世人皆稱天子守國門。這是一份榮譽,也是一份責任。朱家人從不畏懼死亡,誓死也要守護華夏。”崇禎聲音變得沉重。
“可流賊勢大,京師難守!”
“所以朕怕啊!”
“怕天下大亂,黎民受苦!”
“怕建奴南下,百姓遭殃!”
“怕大明近三百年的基業毀在朕的手上!”
“朕不想當一個亡國之君,也不想讓你們遭受亡國之苦。”
“權衡利弊,朕認為暫時南遷纔是上上策。”
這些皇室成員沉默不語,京師就是家,他們不想離開這一方故土。可是繼續待下去,溫馨的家會變成冰冷的墓地。
這些墳墓會被流賊推倒,挖出。
本應被厚葬的屍體也會變成荒野上的枯骨。
一念至此,有些人輕聲抽泣起來。哭泣好像能傳染,眨眼間乾清宮內哭聲一片。
崇禎麵無表情地看著他們,內心毫無波瀾。
宗室尤其是皇室的人太過軟弱無能了。
明末死於天災**的百姓無數,皇室中人僅僅因為離家而哭泣,那些荒野上的墳塋,斷橋下的枯骨,又有誰來替他們悲傷?
等眾人情緒穩定,崇禎繼續說道:“朕決定,太子、定王、永王去往應天府,六宮內眷,內臣百官除少數人隨行外,其餘人等與朕固守京師,等待勤王之師。”
“到應天府後,太子監國。”
“如果朕身死殉國,你便在應天府繼位登基。”